五四的另一面

作者:杨念群

分类:作品

收藏:0

点击:21

顾文姬评分

5

648人评价

5星0%
4星0%
3星0%
2星0%
1星0%

五四的另一面内容简介

☆ 著名历史学家杨念群教授,《何处是“江南”?》之后,另辟新径之作——跨政治史、社会史、思想史、文化史等多元领域,融入对五四重要议题的全新思考,展现最为新锐的史学前沿研究。☆五四一百周年纪念热潮中的理智冷静之作——有意淡化纪念五四的仪式感,反对老调重弹、拘泥旧话题的“纪念史学”套路。☆重新定位五四,发现斑 驳多彩、异常复杂的历史真相——把五四放在由清末变革,到民初社会革命,直至20世纪40年代的历史长程中,进行重新定位。将五四视为上承民初政治改革危机,下启社会变革风潮的重要历史环节。以关注历史运动的动态视角,呈现五四丰富的意义。☆探索五四的另一面:社会变革风潮——创造性地指出,五四除了是一场“政治事件”和一种“个人自由觉醒”外,它掀起的社会变革风潮也不容忽视,甚至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深究五四时期“社会”观念如何产生,各类社会改造组织纷纷涌现的原因,发掘长期为人忽视的重要历史遗产。☆关注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命运与抉择——以康有为、梁启超、胡适和毛泽东为代表,勾勒出不同类型中国近代知识群体的面貌。从近代知识人不同活动区域和地方思想传承路线的角度,比较他们在思想和行动上产生的差异。☆纵贯古今,理清中国现代

登录查看更多

热门摘录

五四知识人吸收的是一种无政府主义思想,是以消灭家庭作为“社会改造”手段的,这条路径被当时的社会主义者延续下来,他们形成的共识是,中国基层社会的原有资源是完全靠不住的,必须彻底加以摧毁。其实,历史经验证明,“社会革命”之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乡村的文化基础是否能够得到妥善的利用和有效的转换。因此,后五四时期弥漫开来的“社会革命”风潮,其要义不在于遏止了个人的自由解放,而在于彻底阻断了乡村文化再生的渠道,这才是五四时期发生的最大悲剧之所在。

鮑桑葵指出:“作为最高的权力,国家一方面要对个人生活、家庭和经济生活的领域保持一种外在必要性的态度。它可以使用强制手段进行干预,以排除意外事件和不成熟因素在共同利益道路上设置的种种障碍。但是,国家实质上是这些生活方式内在的明确目的,并坚决要使普遍的目的和人类的特殊利益达到和谐一致。简言之,它是公共意志或真实意志的化身。”

五四的另一面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

关于杨念群

杨念群

杨念群,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主要著作有:《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三大知识群体互动的比较研究》(1997)、《杨念群自选集》(2000)、《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2001)、《雪域求法记:一个汉人喇嘛的口述史》(合编,2003)、《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2006)、《何处是“江南”?——清朝正统观的确立与士林精神世界的变异》(2010)等,主持《新史学》丛刊(中华书局版)及“新史学&多元对话系列”丛书。主要学术兴趣是中国政治史、社会史研究,并长期致力于从跨学科、跨领域的角度探究中国史研究的新途径。

杨念群的小说 更多>>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