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诗讲稿

作者:废名

分类:作品

收藏:0

点击:12

顾文姬评分

5

181人评价

5星0%
4星0%
3星0%
2星0%
1星0%

新诗讲稿内容简介

《新诗讲稿》由废名,朱英诞二人共同的讲诗文字组成,意在展示史料,和一种相对完整的新诗史观。1936-1937年,废名在北京大学开讲新诗,后因抗战爆发离京回乡。1940-1941年,废名的学生兼朋友朱英诞接续废名在北大讲新诗,对废名的观点多有承继和开发。废名的讲稿皆已出版,但朱英诞的讲稿此前从未行世。

登录查看更多

热门摘录

“总之我以为重新考察中国已往的诗文学,是我们今日谈白话新诗最要紧的步骤,我们因此可以有根据,因此我们也无须张皇,在新诗的途径上只管抓着韵律的问题不放手,我以为正是张皇心里(理)的表现。我们只是一句话,白话新诗是用散文的文字自由写诗。所谓散文的文字,便是说新诗里要是散文的句子。” “我们的白话新诗是要用我们自己的散文句子写。白话新诗不是图案要读者看的,是诗给读者读的。”

“总之我以为重新考察中国已往的诗文学,是我们今日谈白话新诗最要紧的步骤,我们因此可以有根据,因此我们也无须张皇,在新诗的途径上只管抓着韵律的问题不放手,我以为正是张皇心里(理)的表现。我们只是一句话,白话新诗是用散文的文字自由写诗。所谓散文的文字,便是说新诗里要是散文的句子。” “我们的白话新诗是要用我们自己的散文句子写。白话新诗不是图案要读者看的,是诗给读者读的。”

“平心说来,新文学运动的价值,乃在于提倡白话文,这个意义实在很大,若就白话新诗说,反而是不知不觉的替旧诗虚张声势,没有什么新文学的意义了。” “我前说新诗要用散文的句法写诗,如《月夜》与《湖上》的句子便是。至于用韵与不用韵都没有关系,用韵也要句子是散文的句子,不用韵也要句子是散文的句子,新诗所用的文字其唯一条件乃是散文的文法,其余的事件只能算是诗人作诗的自由了。”

不知道诸位读了怎样,这首《夕暮》我甚是喜爱。新诗能够产生这样诗篇来,新诗无疑义的可以站得住脚了,不怕旧诗在前面威胁,也不怕新诗自己再生出别的花样来煽惑。为什么呢?理由很简单,也很明白,这样的诗不明明是新诗吗?用旧诗体裁不能写出这样的诗来,这首新诗也用不着什么新诗格律了。 这一首《凤歌》,可算是新诗的《天问》,自从楚国的骚豪屈原以来很少有诗人这样问过的。郭沫若在新诗坛上出现,楚国骚豪的空气在新诗里鼓动起来了。诗人自己宣言过,诗不是做出来的,只是写出来的。

这种所谓歌谣的倾向乃是老鼠钻牛犄角,一条死路,歌谣是水土里发生的,它可以成功一种小史诗,代表民族的歌哭,歌哭却未必便是诗;歌谣的力量表面上看来很重大其实却小,诗正相反,表面上看是个人的小玩艺儿,其实很大,诗是人类的歌哭,诗虽然也有水土之区别,种子却是属于乐园里。我认为创造歌谣之个人也是有诗人的质地的,而诗人偶然要唱几个歌儿也无可反对,但不能说由民歌中产生诗,这里有通路,但绝不是新诗的什么新路。

《随园诗话》卷八有一则云:“严沧浪借禅喻诗,所谓羚羊挂角,香象渡河,有神韵可味,无迹象可寻,此说甚是,然不过诗中一格耳……诗不必首首如是,亦不可不知此种境界;如作近体短章,不是半吞半吐,超超元箸,断不能得弦外之音,甘余之味……若作七古长篇,五言百韵,即以禅喻,自当天魔献舞,花雨弥空,虽造八万四千宝塔不为多也;又何能一羊一象显渡河挂角之小神通哉?总在相题行事,能收能放,方称作手。”

写小诗全即在其不易多得,若是随笔的写则每日一首或如我的朋友一日可得八十余首那大约就没有什么意思了。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这个无字可以说明什么是“诗”或自由诗。

文字的律动,表现到羽毛丰满时正如两支最美丽的跳舞的手,一花一叶之中可以恍然达悟到大千小千。 我从前佩服古诗人一句名言:“修辞为要,辞佳意自在其中。”正在这里,技巧即意义,谁也没有感情的不足,然而只有写得好诗的人把握得坚固;技巧本身即包括哲学的意味,辞外无意;然而世上仿佛一谈到技巧就唯恐有什么祸水似的,其实技巧才是一个硕果(高明的欣赏永远除外)。

其实东西作家有同一之思想,气息,眼光和取材,稍为留意,便不敢否认,余于他们的根本意识不敢有所轻重,惟每欲把两家所有,试为沟通,或即调和之意。 一件大事,文学革命并不是文字革命,至于运用得如何,一方面关乎人才,一方面还得看所写的诗里有无用武之地,即是说诗的本质如何,之后才能再说别的话。

中国诗有一种传统大抵总以蕴藉,含蓄,简练为归趣,这在文言中或者有其自然,但毛病也很不浅,若用现代的文字写现代的新诗则我相信太喜欢干净了也不是一个好现象,我们不能显得小气或吝惜,那是中国文学一向莫大的损失,窃意这将在新的文学里补充起来,即养成一种信笔涂写的精神也是绝无妨碍的。

新诗讲稿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

关于废名

废名

废名 (1901—1967)著名作家、学者。原名冯勋北,字焱明,号蕴仲,学名冯文炳,笔名另有蕴是、病火、春风、丁武、法等,湖北黄梅人。1922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两年后正式升入英国文学系,1929年毕业。1931年,经周作人推荐,在北大国文系任教。抗战期间,避难黄梅,一度任小学、中学教员。1946年,重返北大,任中文系副教授、教授。1952年,调至东北人民大学(今吉林大学)中文系。1967年9月4日,病逝于长春。

废名的小说 更多>>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