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讲稿

作者:爱弥尔·涂尔干

分类:作品

收藏:0

点击:13

顾文姬评分

5

75人评价

5星0%
4星0%
3星0%
2星0%
1星0%

哲学讲稿内容简介

《哲学讲稿》是早年涂尔干在桑斯中学任教时,由其学生安德鲁•拉朗德所作的听课笔记整理而成。从内容上来说,由于该讲稿所面对的是些中学生,所以,无论是讲述方式,还是讲述内容,都不会晦涩难懂。也正是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哲学课程中所要求的哲学基本问题以及构成哲学经典的各个哲学家的学说,这份讲稿就显得很通俗易懂,有些地方甚至还很口语化。像其他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想进一步竞争大学教职的毕业生一样,这位与哲学家柏格森同时代后来成为社会学三大奠基人之一的涂尔干,在通过教师资格考试之后,开始在法国的桑斯中学(后到圣·昆丁中学)教授哲学。所以,该书至少适合两类读者。首先,这份讲稿可以让没有受过哲学训练的普通读者,也能够很容易的跟着涂尔干了解和思考哲学问题。从“入门”和“普及”的意义上,只要是对哲学有兴趣,都可以从中发现其妙处。文字不难,内容简短易懂,并且讲稿还很体系化,读此书相当于经过了一次法国哲学基础教育训练。众所周知,哲学家辈出的法国,中学哲学教育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相信有兴趣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慢慢体会到。其次,对于想了解和研究涂尔干思想的读者来说,这份讲稿也有着重要的作用。犹如涂尔干早年在桑斯中学所作的演讲所言,当

登录查看更多

热门摘录

生理现象是无意识的。我们往往可以意识到它的结果,但这不是对现象本身的意识。 我们不能将生理现象说成是自我的。我们会说“我受苦”。但受苦只是生理伤害的心理表现。只有身体才能忍受痛苦,但“我忍受”的说法却会诗人产生误解。 心理现象却完全具有相反的特征: 1)感觉不是在空间上可感知的,只发生在时间中。 2)既然心理现象不发生在空间中,那么只有它的绵延才能得到测量。 3)唯有通过意识,而不是我们的感觉,我们才能察觉到这些现象的产生和发展。

尽管心理现象确实是瞬息万变的,但我们也很容易通过记忆将它们带回意识之中,记忆委我们提供细心和随意研究这些现象的手段,就像我们研究外在对象那样。 一个人不可能同时既是行动者有是旁观者,但一个人却完全可以既是行动者,同时又观看自己的行为。

哲学讲稿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

关于爱弥尔·涂尔干

爱弥尔·涂尔干

Emile Durkheim (1858-1917)涂尔干(杜尔克姆、迪尔凯姆),法国社会学家,社会学的学科奠基人之一。1858年4月15日出生于法国孚日省埃皮纳尔一个小城镇的犹太教教士家庭。幼年曾学习希伯莱文、旧约和犹太教法典。青年时代放弃了宗教信仰,走上实证科学的道路。1879年,就学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1882年毕业。1882~1887年,在省立中学教书。其间赴德国一年,学习教育学、哲学、伦理学,深受W.冯特实验心理学的影响。1887~1902年,在波尔多大学教书,并在那里创建了法国第一个教育学和社会学系。1891年,被任命为法国第一位社会学教授。1898年,创建了法国《社会学年鉴》。围绕这一刊物形成了一批年轻社会学家的团体──法国社会学年鉴派。1902年后执教于巴黎大学。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断了这位反战学者的学术研究,他的儿子和许多学生死于战场,他受到极大的刺激。1917年11月15日在巴黎去世。主要著作有:《社会分工论》(1893)、《社会学方法的规则》(1895)、《自杀论》(1897)、《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12)等。

爱弥尔·涂尔干的小说 更多>>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