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集:杂谈及一个戏剧片段

作者:萨缪尔·贝克特

分类:作品

收藏:0

点击:33

顾文姬评分

4

48人评价

5星0%
4星0%
3星0%
2星0%
1星0%

碎片集:杂谈及一个戏剧片段内容简介

除了早年发表的《论普鲁斯特》,萨缪尔·贝克特从未以图书的形式出版过其他的文艺评论作品。直到20世纪80年代,在多位专家学者的一再恳求下,贝克特方才同意出版这部《碎片集》。本书收录了他5篇论美学、20篇谈文学、9篇谈绘画的文章——如他成年后发表的第一篇作品《但丁…布鲁诺·维柯··乔伊斯》,其长篇小说处女作《梦中佳人至庸女》的几个选段,对普鲁斯特、里尔克、庞德、叶芝等文学大师的点评,他最为知名的艺术批评《三个对话》等——以及他最早的戏剧作品《人性的愿望》(作于1937年,惜乎终未写完)。本书中所谓的“碎片”风格各异、体例不一,“并未屈从于一种刻意强加的连贯性”,但独特的贝氏美学仍一以贯之,“始终对充满问题、游移和探索的艺术——其理论与实践——不离不弃,他的思想却在言辞激愤的文章、态度倨傲的书评、反思性的论文、探索性的书信和罕见的抒情颂文中喷发出来”,将一个作为学术青年、书评写手、美学先锋、艺术论者的贝克特呈现在读者面前。

登录查看更多

碎片集:杂谈及一个戏剧片段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

关于萨缪尔·贝克特

萨缪尔·贝克特

塞缪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1906-1989)法国作家。出生于爱尔兰首都都柏林的一个犹太家庭,父亲是测量员,母亲是虔诚的教徒。1927年毕业于都柏林的 三一学院,获法文和意大利文硕士学位。1928年到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和巴黎大学任教,结识了爱尔兰小说家詹姆斯·乔尹斯。精通数国语言的贝克特分被派作失明的乔伊斯的助 手,负责整理《芬内根的觉醒》手稿。1931年,他返回都柏林,在三一学院教法语,同时研究法国哲学家笛卡儿,获哲学硕士学位。1932年漫游欧洲, 1938年定居巴黎。德国占领法国期间,他曾因参加抵抗运动,受法西斯的追捕,被迫隐居乡下当农业工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曾短朗回爱尔兰为红十字会工作,不久返回巴黎,成为职业作家。贝克特在创作上深受乔伊斯、普鲁斯特和卡夫卡的影响,主要作品女诗作《婊于镜》(1930);评论集《普鲁斯特》(1931);短篇小说集《贝拉夸的一生》(1934)和《第一次爱情》(1974);中篇四部曲《初恋》、《被逐者》、《结局》、《镇静剂》(1946);长篇小说《莫菲》(1938)、《瓦特》(1942)、三部曲《马洛伊》、《马洛伊之死》、《无名的人》(1951—1953)及《如此情况》(1961)、《恶语来自偏见)(1982)等。这些小说以惊人的诙谐和幽默表现了人生的荒诞、无意义和难以捉摸,其中的《马洛伊》三部曲最受评论界重视,被称为2O世纪的杰作。贝克特戏剧方面的成就尤为突出,主要剧本有《等待戈多》、《剧终》(1957)、《哑剧I》(1957)、《最后一局》(1957)、 《最后一盘磁带》(1958)、《尸骸》(1959)、《哑剧II》(1959)、 《呵,美好的日于》(1961)、《歌饲和乐谱》(962)、《卡斯康多》(1963)、《喜剧》(1964)、电视剧《迪斯·乔》(1968)等, 这些剧作无论就内容或形式来说都是反传统的,因此被称为 “反戏剧”。其中成名作《等待戈多》1953年在巴黎演出时引起轰动,连演了三百多场,成为战后法国舞台上最叫座的一出戏。 贝克特为此名噪一时,成为法国文坛上的风云人物。由于“他那具有奇特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精神困乏中得到振奋”,1969年贝克特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萨缪尔·贝克特的小说 更多>>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