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集

作者:萨缪尔·贝克特

分类:作品

收藏:0

点击:84

顾文姬评分

4

166人评价

5星0%
4星0%
3星0%
2星0%
1星0%

诗集内容简介

贝克特浓缩的、博学的、隐喻式的诗歌与其戏剧、小说一样,呈现其作品的一贯特征,即“力图触及智性与情感的中心”,以其深邃的哲理抒写20世纪这个荒凉世界中人类冷漠、异化、荒诞的境遇,表达他对人类生命意义独特的思考。他发自内心近乎绝望的呼喊,似乎表达了全人类的不幸;而他凄如挽歌的语调更是回响着对苦难灵魂的声声安慰。这本《诗集》在既有的贝克特法文诗中译稿的基础上,补译了10余首法文诗,并首度完整译出他从青年到老年的近60首英文诗,第一次将作为诗人的贝克特推介给中文读者。书前附有贝克特专家S.E.贡塔尔斯基为中文版“贝克特全集”专门撰写的导读,以及时间跨度长达110年的“贝克特年表”。

登录查看更多

热门摘录

不是对鹈鹕说 没那么仁慈 也不是对埃及人说 没那么纯洁 而是对我的温柔露西说 验光师是的也是硝皮匠 她尚未治愈我 但原本有可能 也是对我的温柔犹达说 我曾凭吊他的残皮 我对他俩谈论那孤注一掷的追求 它看上去正是我的命定

美的头皮屑在狂风里发了疯

脸上泛起光泽 太晚了无法让天空变亮 然而然而我依然向你保证

终于我的灵魂摆脱了迷惘, 哀柏的黑火焰给了它暗黑, 我已彻悟自我完善之虚妄, 安能造极登峰达圆满,若非 我燃烧消熔在白炽的热浪, 消熔在她有限香氛的忧伤, 我们如胶似漆浑然已一体, 永恒永远永不分离的同一, 同一于无鸟无云无色天空, 同一于火之烈焰明亮精纯, 我们属于火并将蹈火而死, 狂喜奇异之死以臻于完整, 如朔望之星,那至上的明亮, 结合于一结合于无极之光!

诗集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

关于萨缪尔·贝克特

萨缪尔·贝克特

塞缪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1906-1989)法国作家。出生于爱尔兰首都都柏林的一个犹太家庭,父亲是测量员,母亲是虔诚的教徒。1927年毕业于都柏林的 三一学院,获法文和意大利文硕士学位。1928年到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和巴黎大学任教,结识了爱尔兰小说家詹姆斯·乔尹斯。精通数国语言的贝克特分被派作失明的乔伊斯的助 手,负责整理《芬内根的觉醒》手稿。1931年,他返回都柏林,在三一学院教法语,同时研究法国哲学家笛卡儿,获哲学硕士学位。1932年漫游欧洲, 1938年定居巴黎。德国占领法国期间,他曾因参加抵抗运动,受法西斯的追捕,被迫隐居乡下当农业工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曾短朗回爱尔兰为红十字会工作,不久返回巴黎,成为职业作家。贝克特在创作上深受乔伊斯、普鲁斯特和卡夫卡的影响,主要作品女诗作《婊于镜》(1930);评论集《普鲁斯特》(1931);短篇小说集《贝拉夸的一生》(1934)和《第一次爱情》(1974);中篇四部曲《初恋》、《被逐者》、《结局》、《镇静剂》(1946);长篇小说《莫菲》(1938)、《瓦特》(1942)、三部曲《马洛伊》、《马洛伊之死》、《无名的人》(1951—1953)及《如此情况》(1961)、《恶语来自偏见)(1982)等。这些小说以惊人的诙谐和幽默表现了人生的荒诞、无意义和难以捉摸,其中的《马洛伊》三部曲最受评论界重视,被称为2O世纪的杰作。贝克特戏剧方面的成就尤为突出,主要剧本有《等待戈多》、《剧终》(1957)、《哑剧I》(1957)、《最后一局》(1957)、 《最后一盘磁带》(1958)、《尸骸》(1959)、《哑剧II》(1959)、 《呵,美好的日于》(1961)、《歌饲和乐谱》(962)、《卡斯康多》(1963)、《喜剧》(1964)、电视剧《迪斯·乔》(1968)等, 这些剧作无论就内容或形式来说都是反传统的,因此被称为 “反戏剧”。其中成名作《等待戈多》1953年在巴黎演出时引起轰动,连演了三百多场,成为战后法国舞台上最叫座的一出戏。 贝克特为此名噪一时,成为法国文坛上的风云人物。由于“他那具有奇特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精神困乏中得到振奋”,1969年贝克特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萨缪尔·贝克特的小说 更多>>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