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

作者:罗威廉

分类:作品

收藏:0

点击:9

顾文姬评分

5

847人评价

5星0%
4星0%
3星0%
2星0%
1星0%

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内容简介

★哈佛大学出版社“镇社之宝”哈佛中国史丛书第六卷!★作者罗威廉为当今美国最有影响的汉学家,也是西方学界研究清史的第一人,他在国内出版的《红雨》《汉口》等作品在读者心目中已成经典佳作;★抛弃清朝乃衰落之朝代的传统观点,高度肯定“大清”的历史地位和深远影响,颠覆学界和读者认知!★本书堪称数十年来海外清史研究最重要的通俗佳作,为研究清史及中国近现史者所必读。《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是“哈佛中国史”丛书的末卷。本书抛弃了清朝无能保守及中国近代史起于西力入侵的传统观点,将清朝视为一个克服种种挑战、成就斐然而必须完整视之的重要断代,以深入展现中国近代历史自身演变的特质。作者罗威廉教授是驰名国际的清史专家,他同时融合了新清史、社会史、内亚史、东亚史以及比较世界历史的眼光,对于清代历史各重要阶段的起源、发展及特性,做出了完整而深刻的诠释。本书堪称数十年来海外清史研究最重要的通俗佳作。

登录查看更多

热门摘录

中华帝国可远溯到公元前3世纪的秦始皇,在其漫长的历史中说明了中国可以被征服,但不会永远分裂。中国内部似乎有某种重新自我导向的机制,在经历一段分崩离析的时代后,随即紧接着更长久的整合统一。

所有这些组织以它们自己的方式,响应在人口密集的社会中对稀少资源更激烈的竞争,响应更大的个人社会地位变化与清代文化混合所形成的疏离感,响应当代经济复杂情势所带来的机会意识。

清帝国的历史为我们现在认为的“中国”政体与社会设定了基本条件,其影响范围既深远且全面。

一场革命需要三个条件:意识形态、组织及机会。在清帝国所剩无几的日子里,绝对有意识形态,但薄弱且大多不甚明确。……并非没有组织,却是过分分散在职业人士、学生和新军士兵的小组织;……但就第三个条件而言,机会无疑是存在的。……一个类似于1789年法国大革命前夕之大恐慌笼罩着社会的翻版,突然、普遍而焦虑地认知到大清王朝天命已尽。

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

关于罗威廉

罗威廉

罗威廉(William T. Rowe),1947年生,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历史系教授,东亚研究中心主任,当代美国最有影响的汉学家之一。他同时也是《晚期中华帝国》(Late Imperial China)杂志主编、《近代中国》(Modern China)和《城市史杂志》(Journal of Urban History)编委。主要研究方向为近代东亚的社会经济和城市史。著有“哈佛中国史”丛书第6卷《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以及《红雨:一个中国县城七个世纪的暴力史》、《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1796—1889)》、《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冲突和共同体(1796—1895)》等。------译者简介李仁渊,哈佛大学历史与东亚研究博士。现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助研究员。研究领域为中国近现代社会与文化史。著有《晚清的新式传播媒体与知识分子:以报刊出版为中心的讨论》等。张远,台湾大学历史学研究所博士。现为德明财经科技大学通识中心兼任助理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清朝至近代的性别与通俗文化,着有《近代平津沪的城市京剧女演员1900-1937》《清中期北京梨园花谱中的性别特质想象》等。

罗威廉的小说 更多>>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