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疯狂”——热点话题人物的心理分析
解读“疯狂”——热点话题人物的心理分析内容简介
解读"疯狂":热点话题人物的心理分析,ISBN:9787506286718,作者:武志红
热门摘录
这是一种常见的“隔代遗传”:第一代人得到的爱太少,于是溺爱;第二代人得到的爱太多,于是不会付出只知索取;第三代得到的爱太少,于是又溺爱……
叛逆的孩子,父母要他向东,他就非要向西。父母要他学好,他就非要学坏。他认为,这样就可以摆脱父母的控制,做回自己。但实际上,他仍然是父母意志的产物,只不过方向看似相反而已。真要摆脱父母的控制,他不必非得与父母对着干,只需要静下来,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寻找自己真正的渴望就可以了。
一个人的人性之所以出现扭曲,多数都是因为他受伤太重,并且,心理治疗中发挥作用的,主要是爱的力量。
波兰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人之所以恶,是因为想为善而不能。
每个孩子的人格基础,都是他6岁前和父母的关系模式。如果父母既爱孩子,又给了孩子自我发展的空间,那么这个孩子就会形成一个稳定的人格基础,换句话说,就是他知道自己是谁。
《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我们的文化认为,性本善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我们须为别人活着:你为我活着,我为你活着;你帮我,我帮你…… 这听上去很好,但很容易引出一个问题:我既然问你活着,你就要为我做出个样子来! 也就是说,我要紧紧地盯着你,看你是否配得上我的付出。
无论父母设计的路线看上去多么完美,他们所塑造的孩子看上去又多么成功,这个孩子自己的意志时时都会出现反扑。于是,一方面,他们是父母的乖宝宝,按照父母的完美路线走向成功,但另一方面,他们身上又总会发生一些莫名其妙的“错误”,而这些错误,其实是他们在表达自己的意志。 但是,这样做的时候,他们常常会犯一个错误,他们认为,他们只要做与父母要求相反的事情,就是做自己了。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当我们自由地根据自己的感觉选择配偶时,配偶都是符合我们的“理想自我”的。
很多人之所以会因为叛逆而将自己的人生摧毁,就是因为没有分开着两个矛盾。其实,当刻意走与父母要求相反的道路时,我们仍然是处于父母意志影响之下,只不过方向相反而已。
谣言与其说传播的是信息,不如说传播的是情绪。或许信息是不正确的,但情绪却是真实的。有了这一点,就可以理解公众谣言的很多东西。 根据谣言所传播的情绪,可以将谣言分为三种:愿望谣言、恐慌谣言和攻击谣言。
强烈的恐慌情绪是公众谣言的基础。谣言最初传播的时候,传播者所传播的首先不是信息“到底发生了什么”,而是情绪“有很可怕的事情要发生,或发生了”。
多数人难以忍受模糊的信息。当模糊信息出现时,多数人强行进行解释,不做这种“合理化”的努力,他们就会焦灼不安。并且,当情绪紧张时,人们对模糊信息会变得更加不能容忍。所以,可以说谣言是人们为解除紧张和不安所做的努力。
当谣言最初传播的时候,作为谣言的传播者,一个人一开始会有两方面的认识:对自己,他知道“我无知”;对别人,他宣示“我肯定”。 因为我们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于是我们装作很自信的样子去暗示别人,希望他相信自己。在这种时候,我们并不是信息的传播者,我们是自大的、希望得到别人认可的人。 并且,集体成员对这个信息先入为主后,对新来的权威信息就有了很大的排斥性。
这是一种叫做“反向形成”的心理防御机制,即,本来产生了要攻击别人的情绪,缺表现成要攻击自己。 一般来讲,反向形成的心理防御机制最早是在家庭中形成的。如果父母特别要求孩子听话,孩子一表示反对或不听话就遭到严厉惩罚,那么孩子就会形成反向形成的心理防御机制:本来是对父母不满,但却表现的是责备自己。 这种心理机制可以保护一个人少挨父母的责骂。然而,到了工作中,它就会妨碍一个人为自己争取权利。
每个人都有自恋的一面,也有爱表现的一面。但是,如果这两者发展到极致,就会演变成自恋型人格和表演型人格。两者的共同特点都是超级自我中心主义,但区别也很明显,自恋型人格内向、冷漠,表演型人格外向、热情。 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自恋型人格者可以孤独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但表演型人格者一定要活在他人的注目下。
人们很容易忘记别人对他的帮助,却很难忘记自己对别人的帮助。许多人认为,要赢得他人的忠诚,最好的办法是给他人恩惠,但事实正好相反,最好的办法是让别人给你恩惠。 一旦我们在一个人身上下了赌注,我们下意识里就会将这个人的命运和自己捆在一起,或者说,我们会将认同这个人,将这个人的成功视为自己的,为了达到这一点,我们会继续下更多的赌注。
解读“疯狂”——热点话题人物的心理分析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