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的最后20年(修订本)
陈寅恪的最后20年(修订本)内容简介
《陈寅恪的最后20年(修订本)》为陈寅恪先生后半生(1949-1969年)的传记。陈先生学贯中西,文史兼通,学术研究有很高的境界。他一生潜心学问,不求显达,深为国内外学人敬重。《陈寅恪的最后20年(修订本)》根据大量档案文献和第一手的采访资料,详尽描绘了陈先生生命最后二十年的坎坷经历,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实。《陈寅恪的最后20年(修订本)》为读者打开了一段尘封的历史,从陈先生的生存状态和人际关系八手探索了他的内心世界,并以此分析、诠释了陈先生晚年作品的内涵,提出了不少颇有说服力的见解。这部也许沉重的作品,能给读者许多启示。《陈寅恪的最后20年(修订本)》1996年初版。此次修订再版,作者参考了近年发现的新材料。新研究,在“时代与入”的一些节骨眼上,新注入近年治学的思考与心得,并补入当年尚未知晓的一些重要史迹。
热门摘录
说说怪话,发发牢骚,写写怪诗,事实有之,反党则绝无此心。一生读线装书的人,是安分守常不会造反的,希望党相信他们多一点。
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
共产党进军西南前夕,蒋介石两次亲自登门催促张去台湾或出国,并保证其一家人可以一同走。张伯苓没有点头。最后一次由蒋经国上门劝说,并云“给先生留下一架飞机,几时想走就几时走”。张伯苓到最后还是没有答应。结果,张伯苓最终还是留在大陆。
刘节却这样对人说,“翦伯赞死得不值,每回开会批判我,我就在心里背诵诗词,会开完了,诗词也背得差不多了”。
陈寅恪的最后20年(修订本)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