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季羡林

分类:作品

收藏:0

点击:97

顾文姬评分

5

490人评价

5星0%
4星0%
3星0%
2星0%
1星0%

佛内容简介

《佛》我接触到佛教研究,已经有50年的历史了。1935年我到了德图哥廷根,开始学习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算是我研究佛教的滥觞。从那以后,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漫长的年代里,不管我的研究对象“杂”到什么程度,我对佛教研究始终锲而不舍,我在这方面的兴趣也始终没有降低。在与中国文化的剧烈冲击中,佛教如果不能适应现实情况,必然不能在中国立定脚跟,于是佛教只能做出某一些伪装,以求得生存。“不知道”的对立面,就是“知道”。知道了,就是“大觉”,就是“佛”。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研究课题。公元前传入中国以后,经历了试探、适应、发展、改变、渗透、融合许许多多阶段,最终成为中国文化、中国思想的一部分。

登录查看更多

热门摘录

我从来没有信过任何宗教,对佛教也不例外。而且我还有一条经验:对世界上的任何宗教,只要认真的用科学方法加以探讨,则会发现它的教义与仪规都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都有其产生根源,都是人制造的,都是破绽百出,自相矛盾的,有的简直是非常可笑的。因此,研究越深入,则信仰越淡薄。如果一个研究者竟然相信一种宗教,这件事情本身就说明,他的研究不实事求是,不够深入,自欺欺人。佛教当然也是如此。

最终我们两人的意见完全一致:国家、阶级先消灭,宗教后消灭。换句话说,即使人类进入大同之域共产主义社会,在一定的时期内,宗教或者类似宗教的想法,还会以某种形式存在着。这看起来似乎类似怪论,我却至今深信不疑。我记得,马克思讲过一句话,大意是:宗教是有宗教需要的人们所创造的。“宗教需要”有多种含义:真正的需要、虚幻的需要,甚至麻醉的需要,都属于“需要”的范畴,其性质大相径庭,其为需要则一也。否认这一点,不是唯物主义者。

佛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

关于季羡林

季羡林

文化老人季羡林的散文有口皆碑。《这一辈子》遴选其中富有生命感悟的文字54篇,取青春之数,见其人生不断精进的姿态和胸怀,既有《自传》《八十述怀》《九十述怀》《我的心是一面镜子》类的自述文字,又有《年》《寻梦》《枸杞树》《神奇的丝瓜》《老猫》类的禅味文字;既有《一个影子似的孩子》《西谛先生》类的忆人篇章,又有《养书无术是有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类的感悟随笔,可以说本书是我们进入季羡林丰富多彩的人生世界的一个绝佳门径,温家宝同志高度评价季老文字:“您是提倡真的,要真情、要真实、要真挚、要真切。” 季羡林更详细地自述《我怎样写散文》:“你必须把这些常见的、习以为常的、平凡的现象,涵润在心中,融会贯通。仿佛一个酿蜜的蜂子,酝酿再酝酿,直到酝酿成熟,使情境交融,浑然一体,在自己心中形成一幅‘成竹’,然后动笔,把成竹画了下来。这样写成的文章,怎么能不感动人呢?”《这一辈子》背后不仅有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不仅是我们认识他所生活经历的百年中国的一面镜子,也是我们在咖啡厅里、在自家沙发上的上佳读物。

季羡林的小说 更多>>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