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作者:孙隆基

分类:作品

收藏:0

点击:66

顾文姬评分

5

1519人评价

5星0%
4星0%
3星0%
2星0%
1星0%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孙隆基先生最负盛名之作,全新修订版问世◎入木三分的文化批判,80年代知识界的著名战斗檄文◎重新理解中国文化语境下的“国家与社会”“个人与世界”----------------------------------------------------------------------------------------------------------------------良心、人心、关心、攻心、掏心、交心、以心换心——“心”在中国文化中起着怎样的组织和主导作用?终身、人身、翻身、出身、修身、舍身、身不由己——中国人为什么喜欢用没有精神性的“身”来称呼自己?几千年来,“安心”与“安身”的愿望如何构建起了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个体的习惯又将如何反映出民族的劣根性和国家的政治格局?孙隆基先生把中国上下三千年当做一个“长时段”,用结构观念——针对特定范围的一种共时性设定——来研究中国历史和这种历史延续所生成的文化特征。其匠心独运之处在于,不是泛泛地罗列出这个民族的国民的劣根性,然后提出老生常谈的补救之道,而是用近乎千刀万剐的切割,给人以深处其间而欲全力挣脱的浓烈感觉,从而达到文化批判的深远诉求。【编辑

登录查看更多

热门摘录

中国人出现精神病的情形比西方人少得多,这一方面可以归因于上述将心理问题“身体化”的倾向,另一方面得归功于中国人的“超稳定”的人格一中国人的“身”是由人伦与社群关系的心”去组织,而不是由自我去组织的,因此就恒常地处于人情的磁力场的腰包围中,自然比必须由“个人”去面对世界的人容易保持心理平衡得多。心理人类学家许烺光将中国人的这种心理平衡称为 homeostasis,中文即译为“仁"。

处处以对方为重的行为,可以是一种使对方欠自己“人情债”的方式,以便自己在将来也可以求助于人。在这方面,中国人与西方人形成很尖锐的对照——后者倾向于把权益范围与友情范围划分得清清楚楚,中国人则倾向于将真正感情以外的领域也加以人情化,结果,就使整个人情领域内出现了“人情债”这样的金钱交易的意象。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

关于孙隆基

孙隆基

孙隆基 祖籍浙江,1945年生于重庆,在香港长大,在台湾受大学教育,1970年获台湾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1971年赴美国深造,于明尼苏达大学专攻俄国史,获硕士学位,转赴斯坦福大学专攻东亚史(期间并在上海复旦大学进修一年),1984年获博士学位。曾在美国、加拿大等多所大学任教。重要著作有《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历史学家的经线》《未断奶的民族》《新世界史》和The Chinese National Character From Nationhood to Individuality等,曾发表评论文章多篇。

孙隆基的小说 更多>>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